秀嶼與臺灣隔海相望,距臺中港僅72海里,是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,源遠流長的媽祖文化,使這片土地久享盛譽,已成為臺灣同胞和全世界媽祖信徒朝圣的圣地。湄洲灣、興化灣、平海灣三灣環繞秀嶼全區,深水岸線長達30多公里,可建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00多個。轄區擁有的“世界不多、中國少有”的湄洲灣秀嶼港,已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焦點之一。早在1921年,孫中山先生就把湄洲灣秀嶼港定為我國東部發展的六大海港之一,寫入《建國方略》。著名經濟學家童大林曾稱福州、廈門為“兩條小龍”,湄洲灣為“一顆明珠”,從而構成了“雙龍戲珠圖”。
秀嶼天風海韻,積淀深厚,地靈人杰,英才輩出,智慧而勤勉的秀嶼人,憑著“勇闖天下”的創業精神,幾乎走遍中國大地,在醫療、建材、金銀珠寶首飾等行業中搏擊商潮,獨領風騷,形成一支龐大的特色產業大軍,給這塊貌似平凡的土地又增添了一抹傳奇的色彩。
圍繞發展第一要務,十年來,秀嶼區委、區政府明確定位,拓寬思路,深化認識,形成合力,大力實施“以港興市、工業強市”發展戰略,全力打造大港口、構建大交通、集聚大產業、建設新城區、推動大發展。在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呈現出大開發大建設的良好態勢,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秀嶼這座正在崛起的港城新區,正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。
隨著《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》的制定實施,福建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,莆田迎來了大有可為的跨越發展期,更為秀嶼贏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新的作為空間。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競爭中,秀嶼區作為湄洲灣港口城市建設的主戰場,主動呼應中部崛起,主動融入發展全局,發揮區位優勢,南北對接“兩州”,向東外聯臺灣,向西拓展內陸腹地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遠的眼光、更新的使命,做大做強經濟總量,為海西建設、港城崛起做貢獻。
福建LNG10萬噸級噸碼頭、湄洲灣3.5萬噸級碼頭、秀嶼4萬噸級木材专用碼頭、莆頭作業區25個碼頭泊位等一批港航項目建設取得突破,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。高速公路、鐵路、疏港大道構筑全方位的交通網絡,形成東南沿海交通樞紐,實現了秀嶼與周邊經濟圈的緊密融合,增強了秀嶼港作為現代化樞紐港的吸引力、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。福建LNG、莆田燃氣電廠、風電場、佳通輪胎、鞍鋼冷軋、秀嶼進口木材檢驗檢疫除害處理區等一重點臨港工業項目落戶秀嶼,使秀嶼區迅速成為閩東南沿海重要的石化、能源、木材、鋼鐵基地。秀嶼臨港工業園區、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、笏石工業園區、上塘珠寶城、嶠江工業園區等五大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、項目建設頻頻突破,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秀嶼的優勢,使秀嶼經濟呈現出一個個令人振奮的亮點。依托海洋資源優勢,做活海文章,成為秀嶼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。“城以港興、港城互動”,秀嶼區高起點規劃,高標準建設,盡全力推進港城新區建設進程,使城區、港區的格局、外延和內涵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。秀嶼區民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,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,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,文化氛圍日漸濃厚,營造出宜居、宜業、宜游的和諧新秀嶼。一個經濟發展強勁、社會和諧進步的湄洲灣港城新區正在迅速崛起
站在更高起點上,開啟新征程,68萬秀嶼人民在區委、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奮力拼搏,激情創業,為建設“希望之區、跨越之區、引領之區”而努力奮斗。